美食街本身就是一條流動的記憶,和著最熟悉的吆喝和最新鮮的菜品,搭建起私密的、城市的味道。美食街之老舊與潮流,不用著書立傳,身在其中自然就有了對美食之宏大歷史的細微體會。
《追憶似水年華》的序章里是這樣確描述“小馬德蘭點心”的:“氣味和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后長期存在,即使人亡物毀,久遠的往事了無陳跡,唯獨氣味和滋味雖說更脆弱卻更有生命力。”時光流逝,白云蒼狗,所以有了過去,過去就是古典,古典就是一方水土與一方人。如果說很難有外力徹底改變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性格,那么,一方水土培養(yǎng)的胃口,也不是一般的固執(zhí)與堅強。除了抵擋焦慮讓你悲傷的胃覺得寬懷,重要的是無論你境遇如何身處何地,千帆過盡,想燈火闌珊,喚醒記憶的,還是最熟悉的胃口。對于地道的成都人來說,如果長期在外,對家鄉(xiāng)味的思念是濃重而深切的。一旦逮機會回家,前兩頓立馬奔蹄花兒和火鍋而去,吃得忽而嗨喲涕淚橫流。這就是情結(jié)。有什么辦法。美食最鄉(xiāng)思。
吃,遠遠不是填飽肚皮維系生命簡單,乃是情感寄托之基本。深明大義的古人說食色性也。想老夫子在教書之余吃飽喝足,才搖頭晃腦念得出“知我者謂我心憂,不知者謂我何求”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成都人的吃,并不計較菜之貴賤,要的是口感,或者,更是一種心理的感受。
成都實實在在算是美食之都。和很多城市相比,其餐館之眾,高檔酒樓,蒼蠅館子遍布大街小巷。半夜三更出門,也走不過一條街,就能找到吃的。數(shù)萬多家吃處,絕對不是虛名。這其中除去川菜火鍋,成都的小吃也頗為有名。當(dāng)然過去的老成都并沒有小吃街美食街的說法,賴湯圓張涼粉在城北,肥腸粉龍眼包在城中,夫妻肺片在城西。大概到90年代,才開始有美食節(jié)。仍是以這些小吃為主,結(jié)合成都周邊諸如溫江、邛崍、樂山等各地特色小吃,集中在太升路的工人文化宮。準(zhǔn)確說,還稱不上美食街,就是小吃節(jié)而已。這小吃節(jié)想必是很多人美好的回憶之一。一般由父母帶領(lǐng)全家,包括你們哥你們姐,吃一肚子亂七八糟,從甜水面到竹筒飯不一而足,再回去拉上個三天五天的肚子。那時候好吃好喝得機會畢竟不多,能集中吃到龍抄手、鐘水餃、擔(dān)擔(dān)面、牛肉餅、小籠包、賴湯圓、三合泥、蒸蒸糕、葉兒粑、馬蹄糕、三大炮……該是怎樣一種所向披靡的幸福呢。
后來,餐飲越發(fā)繁榮,除了川菜和火鍋,其他菜系加各種洋餐,也逐漸形成規(guī)模,聚成所謂的美食街。
這些各具特色的美食街,由西往東呈扇形鋪開,計有:錦里小吃一條街、沙西美食一條街,一品天下,羊西線美食一條街及府南新區(qū)火鍋一條街、草堂餐飲娛樂圈,包括琴臺路、錦里西路、芳鄰路和青華路,萬達廣場美食街,雙楠美食區(qū),玉林—中華園美食區(qū),科華路美食街,人民南路南延線休閑餐飲一條街,望平街美食區(qū),春熙路小吃街區(qū)。如上,算是比較完全的統(tǒng)計。最有趣的是,古典與現(xiàn)代并沒有互相抵消,其實最早成都小吃都依附于大菜、中餐,而現(xiàn)在已獨立出來,獨立成店,自成一家。這就是最早的蒼蠅館子吧。
本文鏈接地址:
http://www.njmyourkq.com/news/show-6579.html